首页

婉慈icon南一足艺网

时间:2025-05-25 19:59:48 作者:德国汉堡火车站持刀袭击事件共致18人受伤 浏览量:27195

  中新网银川8月16日电 (记者 李佩珊)8月16日凌晨3点,皎洁的月光洒在宁夏银川市最大的生态移民安置区——兴庆区月牙湖乡,虽已是深夜,但在月牙湖乡的穹顶(宁夏)生态科技有限公司蜜瓜种植基地内灯火通明,农户忙着采摘、分拣、装箱,不少从外地而来等待装载蜜瓜的货车,也在陆续等待装车中。

村民在瓜地里忙碌中。王雨岩 摄

  近段时间,月牙湖乡蜜瓜喜获成熟,进入上市时节,种植基地内从早到晚都是一片热闹非凡的“丰收盛景”。月牙湖乡地处毛乌素沙地与黄河交界处,优质沙土地与黄河水资源,给当地蜜瓜种植带来得天独厚的条件,这里所生产的蜜瓜个大肉厚、含糖量高、口感上佳,深受消费者喜爱。

村民进行蜜瓜分拣包装。 马博惟 摄

  走进种植基地内,一个个浑圆饱满、纹路清晰的蜜瓜掩映在藤叶之间,散发着诱人的香气。“今年的第一茬蜜瓜从6月底开始上市,第二茬蜜瓜也于7月中下旬全部种植完毕,预计于10月中旬上市。”穹顶(宁夏)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苏志勤告诉记者,目前基地主要种植“都知果”“月牙蜜”等本土特色蜜瓜品牌,这些优质蜜瓜将会以“一体化订单种植销售”模式远销北京、上海、浙江等一线城市。

  不仅如此,对于周边村民来说,一茬茬丰收的蜜瓜是大家的“甜蜜事业”,为生活也带来了“丰收”。据悉,在此落户的村民大多从宁夏南部山区搬迁而来,正是因为有了蜜瓜等致富产业,让村民实现脱贫,也让月牙湖乡摆脱了贫困面貌。如今,月牙湖乡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,也入选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立项名单的“山乡巨变”。

  蜜瓜种植基地的工作人员马女子家住月牙湖乡滨河家园五村,常年在该基地工作,月工资收入如今超过了5000元。今年,她以承包管理的形式承包了基地的8余亩土地种植蜜瓜,利用下班后的空余时间管理土地。根据统计,马女子承包的每亩地能够单独再获得1500元的收入。“从5月至今,我的承包管理费收入超过了1.2万元,在家门口就业,能有这么高的收入,可以说日子越过越甜蜜了。”马女子说。

  和马女子一样,在蜜瓜产业中喜获丰收的村民还有很多。据介绍,为了更好地实现联农带农,该基地还探索建立了“四金一利”模式,将移民群众深度嵌入产业发展当中,实现土地流转有“租金”、园区务工有“薪金”、承包管理有“酬金”、超产分成有“奖金”、参股经营有“红利”,每年带动移民就业800余人,移民人均年收入增加3万元。

  如今,围绕果蔬产业发展推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,兴庆区以优势农产品供应为目标,有效提升了果蔬绿色生态底色和产能效益,实现为乡村振兴积蓄力量、添砖加瓦。(完)

【编辑:邵婉云】

展开全文
相关文章

这家民宿就是周壹在网上宣传的“青年养老院”。院子不大,有两间房,能接待四五位客人。其中,大一点的是厅堂和客房,小一点的是厨房和杂物间。房间的装修简约,布置也十分简单。

白先勇、席慕蓉缅怀叶嘉莹先生

以文化人,更能凝结心灵;以艺通心,更易沟通世界。广大文艺工作者要立足中国大地,讲好中国故事,以更为深邃的视野、更为博大的胸怀、更为自信的态度,择取最能代表中国变革和中国精神的题材,进行艺术表现,塑造更多为世界所认知的中华文化形象,努力展示一个生动立体的中国,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谱写新篇章。

(微观亚运)高擎“薪火”传递爱与责任 杭州亚运会火炬在金华传递

构建适应新质生产力需要的学科专业体系。学科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平台,是开展有组织培养、构建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的四梁八柱。近年来,我国学科专业建设取得了重要成就,学科专业设置和动态调整机制不断完善,对国家重大战略的回应性更强。但与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、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需要、满足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相比还存在差距。今后,高校需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新趋势,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、人才培养模式,为发展新质生产力、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。瞄准世界科技和产业发展前沿,主动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、知识创新、科技进步、产业升级需要,做好学科专业优化、调整、升级、换代和新建工作。同时,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“催化剂”,建立高水平学科交叉平台,组建交叉学科群和强有力的科研攻关团队,加强学科之间协同创新,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、科技领军人才、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。

国防部:中方坚持和平利用太空

研究显示,南岳老鸦瓣多分布在海拔800米至1100米的山脊和山坡,喜阳光充足、干燥的林缘或林下空地。“可喜的是,南岳老鸦瓣的分布范围进一步扩大。”李明红介绍,最新物种监测显示,除以前祥光峰、祝融峰一带有分布外,今年还发现天柱峰、芙蓉峰、金简峰、紫盖峰也有该物种分布。

“大革命洪流与黄埔精神”学术研讨会在沪举行

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表示,本次合作谅解备忘录的签署,树立了中国科研机构与联合国粮农组织新一轮高端合作的里程碑。签约双方将在未来几年中,在数据与知识开放共享、“地标生境”技术转让、能力建设以及全面服务于全球和区域粮食安全、消除饥饿与贫困、共同发展等方面,加强开展“接地气”的合作。

相关资讯
热门资讯